时间:2022/5/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广西大部分壮语地名来源于自然或者人文景观,比如水源、地形、水田等;有些地名来源于当地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还有些地名与人名、传说、节日和民歌有关。壮语地名大量以“岜”“巴”“蕾”“雷”“坡”等字冠首,都代表山地相关的事物,反映出壮族的山地居住背景。此外,“壮族自古为稻作民族”,聚居区应该地势低平、水源充足,名中以“峒”命名,壮语指山峦环抱的平地。王法辉认为,适宜水稻种植的土地利用类型,比如水田和灌溉用地,冠首壮语地名的“那”“纳”“利”“垌”“同”等字,代表田地和水田。水稻种植需要邻近水源或河流,因而许多以江河,如“达”“驮”“坛”“蓄”“潭”“歪”“怀”等命名的地名较多,说明了壮族与河流之间的紧密关系。(一)从柳州地名看壮语地名命名特点壮族地区属丘陵山区,到处山峦起伏,奇峰耸峙,丘陵绵延,江河纵横,水源丰富,亚热带植被繁茂,飞禽走兽种类繁多,在群山峻岭之间,分布着一块块面积大小不等的谷地(壮族称有水田的谷地为“峒”,称缺水的旱地为“硦”,称长满杂草野藤的山谷为“洛”)。红波认为,壮族村落就分布于这些“洛”“峒”或“硦”之中的山岭脚下的坡地上,旁有溪河和田地。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的经济生活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到渔猎经济,最后发展到以农业(稻作)经济为主,林牧副渔猎为辅的时代;其宗教信仰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信仰多神。因而,其地名的由来及其内涵,也都保留有其信仰和经济生活的遗迹。柳州地区多石山,由于风雨侵蚀和水力的作用,石山的形状千姿百态。当地壮族根据自己的观察比拟,以其山的形态像何物而名村。如柳城县有一山形似山羊,山下之村即名为岂羊山;象州县和来宾市皆有一山形似一面旗子,山下之村便名为岂旗村等。综观柳州地区壮语地名的由来及其含义,可谓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不仅涉及到自然界的地形地物乃至各种动植物,还涉及人类自身及其宗教信仰和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反映了壮族及其先民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利用及其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柳州一带的壮语地名是历史上世代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根据当地的地形地物或代表性动植物而冠以村名。因其地名是当地壮族及其先民以本民族的语言冠以名称,故而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点。1.地名反映壮族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面貌秦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今柳州地区属佳林郡所辖。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将秦置三郡分置九郡,今柳州地区属郁林郡管辖,并在此设置潭中县,此为柳州建置之始。当时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居民为西匝或骆越。此后,柳州地区一直为中央王朝在岭南设置的地方政权所管辖,其后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地发展至今。壮族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由“柳江人”逐步发展而来。根据语言人类学的研究,新石器时代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最早的地名应出现于这一时期。西周以至战国时期,壮族先民西瓯或骆越的居住地的地名已载入史籍,如《交州外域记》中所说的“骆田”,以及《逸周书》所记载的“仓吾”“南匝”“桂国”“产里”“损子”等。随着壮族先民人口的繁衍和活动区域的不断扩大,定居的村落也不断增多,其地名亦随之增多。但大量的壮语地名应是在秦汉时代以后出现的,其中以宋明时期为多,因为这一时期是壮族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纵观柳州地区壮语地名的种类,可分为以地形冠以村名,以植物冠以村名,以动物冠以村名,以地形地物的形状象征物冠名以及以建筑物冠名五大类,从中可以看出壮族及其先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状况。农耕时代是人们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定居生活时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水源和耕畜,从而促进人们不断加深对于土地与水的认识与依赖,因而,以田地、河水、水坝、耕畜冠以地名应是出现于农耕时代。进入农业时代以后,渔猎生产仍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经济而存在。在渔猎活动过程中,人们不断加深对各种飞禽走兽习性的认识,因而便出现了以各种动植物冠以村名。而以果树类和建筑类冠以村名的时间应晚于上述两类。柳州地区随处可见的壮语地名,表明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壮族及其先民聚居之地。由于语言所具有的稳定性,现在所见的壮语地区,多是古代壮语地名传承下来的,其中保留了许多古越语(或称古壮语)的成分。因而,壮语地名是研究壮语起源、发展和演变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2.壮语地名的语法特点按照我国语言学的分类,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该语支除了壮语外,还包括傣语和布依语)。壮语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和语法特点,其主要句型的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谓语前,除数量词组做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前外,其他词类做定语要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地名语序也是这样。如“洛沟”(直译为“山谷中长满野藤)、“六坡”(即“山谷中的坡地”)、“桐油”(田里的枫树)等,其中心词“洛”“六”“桐”都在限定词“沟”“坡”“油”之前,这与汉语语法恰好相反。另外,壮语地名中的方位名词也在中心词之前,如“根甫”(直译为“上坡”,汉意为处在坡上方),“拉堡”(直译为“下坡”,汉意为位于坡下方)、“根塘”(直译为“上塘”,汉意为位于水塘上方)、“拉塘”(直译为“下塘”,汉意为位于水塘下方),与汉语语法恰好相反。3.壮语地名的命名特点综观柳州地区的壮语地名,从其地名的缘起与含义,可以看出其地名的命名特点与规律。首先是以大范围的地形到小范围的地形来冠以村名,如以大范围的地形“骆”“弄”“峒”(即山间谷地)来冠以村名,小范围的地形如山谷口部、山谷中间、山弄内里,等等。其次是从统称到具体称谓,如山谷里的各种树木统称为“洛费”“六费”“桐费”,具体称谓如“洛容”(山谷里的榕树)、“龙楼”(山谷里的枫树)等。其三是以静态的岩石、植物到以动态的飞禽走兽冠以村名。其四是以野生的动植物到家庭饲养和种植的动植物冠以村名。其五是以各种建筑遗迹(如“瓦窑”“榨油坊”“石桥”“庙”等)冠以村名。其六是命名方法的直观性、典型性、形象性、具体性和准确性,这是壮语地名的显著特点。在柳州地区所见壮语地名中,多为人们对当地的地理形势、地物形态及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动植物冠以村名,具有可感性和可见性,准确生动且具体,极少有抽象性、隐喻性的地名。(二)广西状语地名常用字“百”“隆”“坛”在地图上看广西的地名,似乎与国内各地的地名无异:几乎都是两个汉字的地名。但稍一留意就会发现,广西地名中带“百”“隆”“坛”这几个字的比比皆是。带这几个字的地名包括不少市、县、镇(乡)名,在农村中就更是随处可见了。当人们看到“百色”(市名)、“隆安”(县名)、“坛洛”(镇名)这样的地名的时候,往往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含意,尽管觉得其中有些地名是“吉祥如意”之意(如隆安、百色、龙川),但这种理解却是与其原意风马牛不相及的。其实,带有“百”“隆”“坛”这几个字的地名都来自壮语,因而其含意与字面上的含意不是一回事。“百×”。“百”字壮语的含义是“嘴巴”“入口”,引申为“处所”。“百×”即“×入口”或“×处”之意。例如:百色市,乃广西名城,不少人将这个城市的名称望文生义地理解为“色彩缤纷”之意,这是误解。“色”在壮语中是“摔打拍洗”之意,“百色”即是“拍洗衣物之处”(百色市濒临右江,据考原是一拍洗衣物的口岸)。与此同类的地名如百济(镇)、百包(乡)、百乐(乡)、百朋(乡)、百或(村)、百秘(村)。“隆(龙)×”。“隆”(有的地方写作“龙”)在壮语中意为“森林”或“草木丛生之处”。广西以“隆(龙)”为地名的也很多,均取意为“称作×的森林”或“×地之森林”。例如:隆安(县名),意为“称作‘安’的森林”。又如:隆林(县名),意为“称作‘林’的森林”。当然,这些被壮族先民称作“森林”的地方今天就不一定看得见森林了。与此同类的地名如隆或(乡)、龙州(县)、龙茗(乡)、龙光(乡)、龙川(乡)、龙头(乡)等。“坛×”。“坛”在壮语中意为“水塘”。广西也有很多带“坛”的地名,取意为“某人的水塘”或“称作×的水塘”。例如:坛刘(村名),意即“刘氏之水塘”。又如:坛洛(镇名),意即,称作“‘洛’的水塘”。带“百”“隆”“坛”等字的地名在广西地名中占很大比重,了解了这些来自壮语地名的结构和取意方式,便可以较容易地理解那些很难理解的广西地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269.html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