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研究》年第3期和年第2期上,分别发表了周伟洲先生《一个入华西域胡人家族的活动轨迹——唐〈戎进墓志〉疏解》和《一个入华西域胡人家族的汉化轨迹——唐〈戎进墓志〉〈戎谅墓志〉续解》,对一个西域戎氏一族的汉化轨迹进行了研究,现根据周先生的研究及本人考证梳理如下。 《戎进墓志》和《戎谅墓志》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为唐代墓志。据《戎进墓志》和《戎谅墓志》释文,戎进一族来自“上源西域人”,其先祖戎勗约在南朝宋、齐之时由上源西域,经河南道(青海路)迁至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南朝梁始兴王萧憺府下任中兵谘议参军。后又约在梁太清二年(公元年)至三年(公元年)间,戎进父亲戎和又北迁到东魏任齐府功曹,历北齐。后北周灭北齐,戎氏一族转投北周,居长安;期间曾在恒州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任职,后又回住长安。历隋至唐初,戎进80岁时,唐朝恩擢其为“耆年大使”。戎进儿子戎谅,于唐永徽六年(公元年)六月六日在长安病逝,葬万年县少陵之平原(今西安市长安区大兆一带)。戎谅生二子,曰戎师□、戎师彦。 据《戎进墓志》称,戎进先祖戎勗为“上源西域人”,即为唐代的西域人。“上源西域人”周伟洲先生认为是新疆帕米尔高原一带胡人,为西域山结和诸河流发源之地。本人研究认为,上源西域人当为青海三江源河曲地区,具体在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贵德县一带,这里曾是河曲羌人居地,也是允姓之戎后裔居地。戎勗在南朝齐或梁初时,由吐谷浑控制下的“河南道”(又称“青海路”),即从今青海之地,沿岷江而下至成都,其族人也有一部分沿岷江随迁至四川黑水、茂县、汶川等羌人语言区,再由长江而下至江汉,而迁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朝时,因北魏于太延五年(公元年)灭据有河西走廊的北谅,致使西域使臣、商人及往来的佛教僧人等,欲与南朝诸政权交往,多阻于北朝所据之河西走廊入中原内地,而多改由“河南道”入建康等地。戎进先祖由西域迁徙至南朝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当经由此道。 《戎进墓志》文云:“祖勗,才行兼修,忠孝俱赡。梁始兴王辟为中兵谘议参军,允武允文,匡机济务。”说明戎进其祖戎勗,曾任梁始兴王之中兵谘议参军。据《梁书·太祖五王·始兴忠武王传》记载,梁始兴王萧憺,于梁天监元年(公元年)任“使持节、都督荆、湘、益、南、北秦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时,封始兴郡王;七年(公元年)冬,“以本号还朝”;八年(公元年)秋,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北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镇西将军、南兖州刺史”;九年(公元年)春,“迁都督益、宁、南梁、南、北秦、沙六州诸军事、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十四年(公元年),“迁都督荆、湘、雍、宁、南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镇右将军、荆州刺史”;十八年(公元年)入朝,普通三年(公元年)十一月薨。戎进祖戎勗,为梁始兴王府属吏,当在天监元年至普通三年(公元年-年)约二十年间,任“中兵谘议参军”,为两晋南北朝诸公、军府僚属之一,掌本府中兵曹事务,兼备参谋谘议。而始兴王憺出任都督诸州军事,驻守在梁的北边,荆州治今湖北江陵、南兖州治今江苏扬州、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即其主要任职于今长江中下游一带。戎勗一族由西域迁入内地,初居于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即湖北江陵、江苏扬州、四川成都等地。 《戎进墓志》文云:“父和,谦让有恒,动静谐礼,魏任齐府功曹,出典入仪,铨衡称首,固知籍善,凭恩挺生,贤哲者矣。”说明戎勗子、戎进父叫戎和,东魏时任齐府功曹,即戎和从南朝梁迁徙到北朝魏,但此魏应指东魏,齐府应为东魏所封高欢及其子高洋之“齐王”王府。当时,梁朝发生了“侯景之乱”,北临东魏诸州官吏多有降入东魏之举,戎进父戎和在此期间举家北投东魏,任齐王府之功曹,即王府属吏,职掌吏事或主选举。梁太清三年(公元年),东魏高澄被杀,其弟高洋封齐王,次年(公元年)建立北齐政权。北周建德六年(公元年),北周武帝灭北齐后,戎和一族定居北周京师长安,“安都京邑”,历隋朝而至唐朝。 《戎进墓志》文云:“大唐雍州万年县乐游乡、象州桂林县令故戎明府之墓志铭并序:君讳进,字僧伽,上源西域人也。其先善邻天竺,奉佛日而高明,次归中国,戴道光而普照。遂能祗承鉴悟,妙理精微,积福余庆,安堵京邑。”说明墓主戎进生前居住在唐万年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乐游乡,雍州原为京兆郡。象州桂林县(今广西象州县东南)县令为戎进之官职。戎进字“僧伽”,说明他是一个笃信佛教之人。而且明确他是“上源西域人”,最后定居于唐京师长安万年县(今西安长安区)。墓志文又记:“以四年岁次庚寅二月丁酉朔十七日癸丑终于京第,春秋八十有四。”说明戎进在贞观四年(公元年)死于唐京师长安万年县(今西安长安区),享年84岁。 《戎谅墓志》云:“君讳谅,字善明,恒州灵寿人也。自齐运不昌,鼎归周室,迁虞事夏,因住长安焉。祖和,父僧伽,并养志丘园,高尚不仕。”说明戎谅乃戎和之孙、戎进之子,但其籍贯由“上源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据《隋书·地理志中》恒山郡下云:“后周置恒州”,统县有灵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下注云:“后周置蒲吾郡”。《北周地理志》曰:“蒲吾郡治所即灵寿。”戎谅改籍贯,一是表明其已从西域人完全汉化成汉人,二是其先祖从北齐转投北周后,曾一度在恒州灵寿任职,戎谅有可能在灵寿出生,后随家人迁住长安,所以籍贯改为“恒州灵寿人”。 《戎谅墓志》云:“太武嘉其至诚,擢以显职,特授朝请大夫,仍令细从。……永徽六年六月六日薨于私第,春秋六十。……孝子师□、师彦等悲过庭之绝问,贯切心髓”。太武,指唐高祖李渊,其于唐贞观九年(公元年)崩后,谥曰太武。所以在太武年间,也就是公元年以前,戎谅被授予朝请大夫。朝请大夫为五品散官,唐代文散官是仅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为不理事之官职。戎谅于唐永徽六年(公元年)病逝于万年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家中,享年60岁。戎谅有二子,曰戎师□、戎师彦。 在西安长安区出土的《戎进墓志》和《戎谅墓志》,充分反映了西域戎氏一族入华的活动和迁徙轨迹,相信全球允姓戎氏族人中有一支属于他们的后裔。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4696.html |